长春中医药大学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长春中医学院,2006年更名大学,是吉林省重点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秉承“启古纳今、厚德精术”的校训精神,突出办学特色,坚持教育创新,形成了较完整的教学、科研、医疗体系,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吉林省唯一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医、理、工、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广泛社会声誉的省属重点大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长春中医学院,2006年更名大学,是吉林省重点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秉承“启古纳今、厚德精术”的校训精神,突出办学特色,坚持教育创新,形成了较完整的教学、科研、医疗体系,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吉林省唯一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医、理、工、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广泛社会声誉的省属重点大学。
2007年8月,荣获首届吉林省高校科学研究促进奖;2009年10月,荣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同年,荣获吉林省一级期刊;同年,在中国医学期刊影响因子表(2009)中名列第8位。
2008年至2013年,学校共争取到各级纵向科研项目581项(包括国家级课题49项,省部级课题138项),其中,主持国家“973”项目2项、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攻关和支撑项目2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8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基础研究项目7项,省科技厅项目75项,获科研合同总经费8076.39万元。获各级科技奖励81项,其中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8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针灸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学校有省部级以上实验室、工程中心12个(其中国家科技部规范化药理实验室1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吉林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1个,吉林省发改委工程中心2个),厅局级实验室70个。建立起能够支撑中医药基础研究、临床与应用研究及开发研究,并具有较强实力与竞争力的研发平台,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原名为长春中医学院,成立于1958年,前身为始建于1950年的长春市中医进修学校。1962年,吉林省卫生干部学校并入学校;1970年,学校并入了吉林医科大学;1978年,恢复了长春中医学院建制,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学校题写了校名;2000年吉林省职工医科大学和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并入学校;2006年,获教育部批准,长春中医学院更名为长春中医药大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8年,是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学校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医、工、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良好社会声誉,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学校占地面积57.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1.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5亿元。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429人,其中本科生8547人,研究生1422人。教职工1155人,其中专任教师697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57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79人,博士生导师50人,硕士生导师381人。获评国医大师2人,获得白求恩奖章1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8人。
长春中医药大学面向全国招生,2009年,中医学、中药学两个一级学科在全国具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位居第7名、第9名;中医学、中药学成为博士后流动站,是2009年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唯一一所获批建设单位;学校附属医院成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标志着学校脑病和心病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国家名老中医、中医急症学创始人、学校终身教授任继学荣获白求恩奖章和“国医大师”荣誉称号
[ 招生办电话]